太空美术的倡导者--李元


喻京川

 

本文发表于《天文爱好者》杂志 2025年7期

 

  今年是李元先生诞辰100周年,他是中国近代天文科普的先驱者,是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他在天文科普生涯中最耀眼的一项成就就是推动了太空美术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太空美术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喻京川绘画作品《李元星》(油粉彩)

 

  记得在上小学时的1980年,我在《少年科学画报》上见到了一篇由李元写文,赵燕潮仿绘的《星球世界漫游》系列组画和文章,画面上那从未见过的世界,以及令人遐想的故事情景立即将我吸引住了,后来陆续看到许多李元先生发表的介绍太空美术的文章。从此,那些太空美术画作成了我少年时代的伴侣,李元先生的名字也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后来与李元先生相识后,我们常聊起太空美术的往事,如数家珍的述说着他对太空美术的因缘。说来也巧,在1944年,还是青年学生的李元在重庆街头偶见一本美国《生活》杂志,上面有美国太空画家邦艾斯泰的土星系列组画,那精美的画面使他非常着迷,天文学也能如此的美妙,自此,他毅然走上了天文学研究、普及的道路。邦艾斯泰是现代太空美术的开创者,美国“奇幻与科幻艺术家协会”(ASFA)在每年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的“切斯利奖”(科幻奇幻美术作品和艺术家奖)就是以切斯利·邦艾斯泰(Chesley Bonestell)的名字命名的,李元先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当今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在邦艾斯泰的太空艺术影响下走上了自己专业道路,邦艾斯泰不但是李元先生事业的启蒙人,也和他成了忘年交,在邦艾斯泰97岁高龄时曾给李元写信,认为“要让人们对天文学感兴趣,就要让他们去看天文美术作品和照片,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应该介绍给他们”,这些观点与李元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成为未曾谋面的知己。“邦艾斯泰影响了我一生”李元先生深情的回顾并多次提起那些往事。


  李元对太空美术的痴迷体现在他做天文科普的方方面面,1957年北京天文馆落成开馆之日,他就在新馆展览上展出了自己所收藏的国外太空美术家的多幅画作(请艺术家仿绘复制),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太空美术画展。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了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与日本太空美术家岩崎一彰的两人大型国际太空美术(印制)作品联展。这些作品由两位艺术家提供,虽然是印制品,但印刷精度极高,基本上保持了原作风貌。这次画展是李元先生亲自与他们联系,将这个展览引入国内的。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次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国际太空美术画展。因为影响极大,展览历时三年多,后来这个展览还做成巡回展,在国内十多座城市展出。

 

北京天文馆1957年开馆时的太空美术展览

 

  为更生动形象的普及天文学知识和向国内引进更多的太空美术作品,李元先生利用书信、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国际上许多知名太空艺术家联系,美国的罗恩·米勒,日本的岩崎一彰、加贺谷穰,英国的哈代,前苏联的列昂洛夫等人,那些艺术家们将创作的许多精美画册赠送给他,他也不断的在国内各种书籍报刊上加以介绍,成为推动国内天文科普视觉化的先驱,并逐步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太空美术创作者,为太空美术在国内的普及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95年李元在纽约天文馆邦艾斯泰画前

 

2001年李元拜访岩崎一彰和他的“宇宙美术馆”

 

1998年李元与加贺谷穰交流

 

1997年李元在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上与前苏联宇航员太空画家列昂洛夫交流

 

 

  2004年12月,“首届中国太空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天文馆新馆开幕,这些都是国内艺术家和太空美术爱好者创作的作品,展出近一年的时间影响广泛,获得了很多好评。2006年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国际太空美术作品展》于3月份在中国科技馆向公众展出,作品包括了世界航天大国多位美术家的经典作品,它们均是由李元先生历年来收藏的上万张太空美术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品。2009年12月,由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和学生创作并举办的《仰望星空--天体油画创作作品展》也在北京天文馆展出,共展出88幅天体油画作品,是国内首次成体系、大规模的院校天体美学绘画展,这是一次艺术院校主动开始面向太空美术题材的创作尝试。

 

2004年李元在北京天文馆新馆举办的国内太空美术展开幕式上演讲,

后排参展画家左起:喻京川、吴同椿、刘蔚

 

2008年李元与本人在中国科技馆的国际太空美术作品展前合影

 

2009年中国首届天体油画展在北京天文馆展出

 

  李元先生对太空美术的评价是:“它是一种太空的艺术,反映天文学的成就,也反映宇宙航行与太空技术的发展。太空美术以科学探索的成果为源泉并有所发现和超越。它既描绘现实,又展示未来,是艺术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既有科学价值,又具艺术魅力。”李元先生最为推崇的就是太空美术在科学普及方面具有独特而生动形象的效果和作用。他曾对我说,如果一部天文科普书籍中没有像太空美术这样的科学插图,那就称不上贴近大众的科普,我是不屑去看的。他的所有天文科普著作中太空美术作品必不可少,图文并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007年李元在北京天文馆作太空美术讲座

 

  罗恩·米勒在《太空美术简史》中提出了深刻的看法--太空美术的价值。他认为:“太空美术作品在科学上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太空画家们并不局限于此,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发展能有所推动和启迪”。当代空间天文学和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视像观念的变化,太空画家们沿着科学家们开辟的知识路线和视觉窗口不断推出新的图像世界,让人们对宇宙图景有了更多更真切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开拓性。太空美术在中国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幻美术、漫画、当代艺术、媒体艺术、艺术设计、科幻影视等等也开始吸收和借鉴太空美术的众多图像元素,并且逐步产业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深远。


  对于今天的天文科普来说,李元先生的愿望应该实现并且开始发扬光大了,太空美术在科普、艺术审美等更多领域展现出迷人的魅力,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上这一艺术形式。

 

                                     喻京川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