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太空艺术史话
——读《太空美术简史》
喻京川
当本书编辑高晓华拿着《太空美术简史》原版找到我,希望能提点在国内出版的意见时,我简直是喜出望外了。《太空美术简史》的作者罗恩·米勒是美国著名的太空艺术家,早在1978年,他就编辑出版了一本收集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太空美术代表作,并附有作者简介的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太空美术》,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太空美术”(Space Art)命名的书籍。这部书还是二十多年前在我的太空美术导师李元先生家中看到过。
我对太空美术的认知还是在上小学时的1980年,那年3月出版的《少年科学画报》上刊登了一版由李元先生撰文,赵燕潮根据英国太空画家大卫·哈代作品临摹绘制的一组太空美术绘画《星球世界漫游》。对于从小喜欢画画的我一直都是接受传统绘画的熏陶,当看到这些不可思议的描绘天外世界的画作时,心中的震撼那是没法形容的。之后,太空美术便成为我追求、创作的题材,直到如今。
提起太空美术在中国,就要说到天文科普大家,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之一李元先生,他从上个世纪40年代起受到现代太空美术之父、美国太空艺术家切斯利·邦艾斯泰的太空绘画影响,一直在进行太空美术作品的引进、宣传、普及和收藏,1957年北京天文馆建成开馆之时,他就请艺术家把他收藏的许多国外太空美术作品拿出来临摹展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太空美术绘画展览。1984年,由他亲自联系邦艾斯泰和日本太空画家岩崎一彰,请他们提供作品(印制品),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太空美术大展。当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艺术领域的开放也是刚刚开始,国外许多艺术流派,艺术理论大量涌入,国内艺术思潮极为活跃。北京天文馆引进的这次展览也是国内最大的一次关于太空艺术的绘画展,成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典范。之后,国内的许多科技、科普报刊开始了大量介绍国外优秀太空美术作品的文章和图片,我们国内也开始涌现出了不少喜爱和创作太空绘画题材的美术作者。
太空美术源于人类对太空世界的探索和审美。科学家们首先打开了窥视太空的大门,当人们的眼光开始眺望宇宙深空的时候,艺术的视野不会止于地球,探索、发现、审美是人类的智慧和天性,科学与艺术深深的结合在一起,“太空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罗恩·米勒的《太空美术简史》将太空美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看到了绘画艺术从对星空最朴实的表达方式到如今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武装的艺术手段对星空的表现力,从对太空的猜测、臆想,到精确、完美的诠释,这一切都是艺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前行的结果。
自19世纪以来,太空美术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天文学图书和太空科幻小说中,作者大多是天文学家兼画家,他们的作品对其他作者和作品影响巨大,把早期那种对太空随意想象的科幻画逐步趋于科学理性。当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也会有许多如今我们看到的“不科学”的画面作品。比如天文学家莫罗在19世纪绘制的月球景观图像,由于受到太阳低角度照射到月面山脉时投射到地面长长阴影的误导,把月球山脉画得异常高耸陡峭,而这一现象也影响到后来的邦艾斯泰作品之中,甚至后来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月球场景也同样照搬。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些存在瑕疵的艺术作品抱有不满,反而对那些宏伟壮丽的太空画面赞叹不已,甚至当阿波罗飞船降落到月面后,让人们看到月球表面平缓的山丘时颇感失望,令人怀恋邦艾斯泰那些脍炙人口的震撼作品。
艺术的表现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并不一定完全成为科学的图解。19世纪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参与西部探险的行列,催生了美国艺术领域令人骄傲的哈得逊河画派,艺术家们源自浪漫主义理想,把西部的高山、峡谷、森林、湖泊以最壮观的景象和色彩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细致入微,似乎更像地理学家和植物学家,而作品整体又气势磅礴,如歌如诉,因为他们描绘的是一个以前欧洲人从未涉足的崭新大陆。正如罗恩·米勒在《太空美术简史》这本书中所说:“太空美术沿袭了这种现实主义倾向的浪漫主义传统,画家莫兰和比尔施塔特对黄石国家公园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所做的工作,正是太空画家吕都和邦艾斯泰要对火星和月球所做的工作。”由此可见,现代太空美术诞生在美国丝毫不会令人奇怪。
李元先生对太空美术的评价是:“太空美术也称天文美术,是天文学的美术,也是宇宙航行的美术。它是一种太空的艺术,反映天文学的成就,也反映宇宙航行与太空技术的发展。太空美术以科学探索的成果为源泉并有所发现和超越。它既描绘现实,又展示未来,是艺术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既有科学价值,又具艺术魅力。”李元先生最为推崇的就是太空美术在科学普及方面具有独特而生动形象的效果和作用。他的所有天文科普著作中太空美术作品必不可少,图文并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他在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第一版)中的词条图片资料中,就引用了许多太空美术作品。他曾对我说,如果一部天文科普书籍中没有像太空美术这样的科学插图,那就称不上贴近大众的科普,我是不屑去看的。
在多年的太空美术创作实践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对太空美术的理解: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现代天文学把自然美的范围扩大到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那无边宇宙深处的壮丽世界,新的审美要求使得美术与天文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美术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太空美术。由于太空美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天文学的空间探测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宇宙天体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改造和征服太空世界的艺术,从而被誉为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太空美术题材非常的广泛,《太空美术简史》一书便是以题材的不同来划分章节的。一类是太空中的自然景观,比如我们所能看到的行星、恒星、星云、星系等自然天体,这些天体在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的帮助下不但提供高精度科学图像,为科学家提供研究数据,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画家们许多的太空风光作品就来源于此。另一类是对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展望与想象,这便是太空科幻美术的题材范围,画家们对未来的人类飞船、空间站、空间城市、直到太空殖民地的建设描绘得详尽而细腻,对人类将来在外太空的生活提出了诸多的问题和思考。还有一类则是想象得更加遥远,那就是外星生命的问题,是对各种可能的生命予以关注和预言。其实对这些生物们如此细致入微的描绘,看似飘渺实则是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的关注,是对人类在宇宙中命运的无限的关注。艺术创作从来不会只局限于描摹大自然,艺术家们也会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来理解星空和宇宙,太空意象美术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别,画家们不拘泥于科学原理,而是天马行空般或具象或抽象的表达自己的宇宙之梦。
罗恩·米勒在《太空美术简史》中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太空美术的价值。他认为:太空美术作品在科学上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太空画家们并不局限于此,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发展能有所推动和启迪,他们提出了更多的具有哲学性的问题,比如:探索太空对人类会具有如何巨大的影响?去探索别的星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宇宙中如果存在其它生命形式可能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类将来向何处去......?太空美术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不应该仅仅是其它星球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是要让大家相信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
当代空间天文学和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视像观念的变化,太空画家们沿着科学家们开辟的知识路线和视觉窗口不断推出新的图像世界,让人们对宇宙图景有了更多更真切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开拓性。那些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科幻美术、漫画、当代艺术、媒体艺术、艺术设计、科幻影视等等也开始吸收和借鉴太空美术的众多图像元素,并且逐步产业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当今的科幻影视热潮,其中太空科幻电影是一个灼手可热的题材,百年来世界太空美术发展的积淀是太空科幻视觉艺术的基石,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太空科幻影片无不是借鉴和汲取了太空美术的艺术精华,运用高科技视觉特效,推向了一个又一个视觉高峰。在《太空美术简史》中收入作品的许多当代太空艺术家大都是科幻图书、科幻电影的著名插画家、视觉特效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现代太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空美术简史》堪称是太空美术的百科全书,让我们能够更完整的了解太空美术的发展历史,更深刻的理解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在这一新的艺术题材领域中的思考。本书也是对太空艺术的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影视艺术、设计艺术等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201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