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时代的艺术——太空美术 喻京川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20世纪是人类最为辉煌的世纪,而这一辉煌应该归功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深刻革命。我们生活的这个当今世界,吃、穿、住、行、工作、娱乐……,无不闪耀着科学技术的光芒。取其点滴即可见一斑:科学家们通过纳米技术已能够对原子进行任意排列组合以改变物质的属性和创造崭新的物质;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命特性,复制新的物种。农作物的工业化生产已不是梦想,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农业文明的终点。人类的脚印已印上了月球;探测器的触角已遍及众多星球并伸向了太阳系之外;太空文明的曙光已经显现。创造世纪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艺术,在每一个时代里都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记。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农业社会的田园野趣、工业社会的机器时尚。艺术家们通过各自时代所熟悉的环境氛围,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观点。创造出无数璀璨的艺术精华,不断丰富着人类的艺术文化宝库。今天,当人类迈开脚步踏出地球进入太空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来临,这个时代同时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太空世界。太空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无限了。有了发现就有了探索,就有了研究和审美。现代美术中已经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太空美术。 从广义上说,以太空世界为题材的美术都可视为太空美术。它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其表现范围也丰富多彩。神秘宇宙,浩瀚星空,自古以来就是神话和诗歌的发源地,它包含了一切物质世界,是自然美中最高境界的代表。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用诗歌来赞美,用神话来述说,或用绘画雕塑来体现,无限而和谐的宇宙是一个永恒的艺术主题。我国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就有大量关于星空的美术作品,如:《羲和捧日》、《嫦娥奔月》、《北斗帝车》、《牛郎织女》等等。当然,这些太空绘画都是与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神话伴随着它逐渐发展起来,翻开现代天文学词典,几乎每一个星座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图01-03)。 然而,神话只是属于幼年人类的思考。1609年,伽利略第一个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从而结束了人们用肉眼观星的历史。不久,人类美术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图-04)。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面的平原,环形山脉清晰可见,而玉兔和蟾蜍却不见了。美丽的神话破灭了,美丽的星空仍然还是那样美丽。 如果说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们将征服大自然的希望寄托在神话故事中,并吸取改造自然的动力的话。那么在今天,人们拥有了“科技”这一种神奇力量之后,便把希望和无穷的想像力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人们开始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迷人的星空。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相继使用,人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天象。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二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们一直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见的天象景观,以科学为主导的太空美术开始诞生在天文学家们的笔下。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现代天文学把自然美的范围扩大到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那无边宇宙深处的壮丽世界,新的审美要求使得美术与天文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美术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太空美术。由于太空美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天文学的空间探测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宇宙天体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改造和征服太空世界的艺术。从而被誉为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早期的太空美术作品还只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天文学图书和太空科幻小说中, 1937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型画册《在别的星球上》,作者是法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美术画家吕都(Lucien Rudoux)。书中有一百多幅太空美术作品,很多是彩色的,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美术方面的专著,可谓太空美术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太空美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先导作用。他的作品忠实于天文观测,如对月面的描绘,与后来的登月宇航员所见几乎相同(图05-06)。 1944年,美国的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Chesley Bonestell)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太空美术处女作:“土星世界”组画,从而揭开了现代太空美术的序幕。在他之前的太空美术作品还比较粗糙,大多属于图解性质,显得十分幼稚。邦艾斯泰将太空美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从而为太空美术成为独立的绘画领域奠定了基础。邦艾斯泰曾从事建筑设计多年,他的太空美术受到吕都的影响,力求表现科学的真实性。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朴实、厚重、深沉宏大,具有古典主义的风格。他曾与火箭专家冯·布劳恩(WernherVonBraun)、科幻大师克拉克(Arthur C·Carke)及许多天文学家共同完成了多部书籍,画册。其作品征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影响教育了不只一代人。当代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太空画家就是通过他的作品影响而走上了专业道路(图07-08)。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太空热的兴起把太空美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航天大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术家。如:前苏联的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其本人就是一位宇航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他的太空美术作品有许多就是太空风光的写生(图09-10)。 大卫·哈代(David A Hardy)是英国最著名的太空美术家,也是“国际天文学美术家协会(IAAA)”前任协会主席,太空美术的积极倡导者。他的作品讲究细节,潇洒大气,引人入胜(图11-12)。 1978年,美国出版了由太空画家米勒(Ron Miller)编著的《太空美术》(Space Art)画册。书中收录了近百年来各国几十位画家创作的太空美术作品,精彩纷呈。此画册是第一部将太空美术作为独立画种而编辑的美术作品集,也是第一本以“太空美术”一词作为名称的大型画册。他本人的作品见: (图15-16) 继邦艾斯泰之后,美国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太空美术大师麦考尔(Bobert McCall)。他是美国宇航局的专职画家,他的作品内容主要以人类征服和开拓太空世界而闻名于世。其画风与邦艾斯泰完全不同,作品不拘泥于细节,用笔大刀阔斧,一往无前,画面气势恢弘,场景宏大。观赏他的画总能给人以振奋之感。他曾多次为科幻电影设计宇宙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图17-18)。 希德·米德 (S.Mead) 是另一位杰出的科幻美术大师。他不是专一的太空美术家,他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大到星际开发,小到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包。自1968年科幻电影《2001年的宇宙旅行》放映以后,他和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出类拨萃的机械设计师,曾为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担任产品形象设计顾问。通过欣赏其作品可以发现,他对未来世界的人类活动有着极为深邃的洞察力和想像能力,并且善于将头脑中的科幻概念利用绘画艺术视觉化,使其通俗易懂。由于精通机械设计,他在科幻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未来机械,对工业界,汽车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的画非常的写实,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图19-20)。 20世纪70--80年代 , 日本一位画家的太空美术作品风靡世界,他就是被称为日本的邦艾斯泰的太空画家岩崎一彰(原名:岩崎贺都彰 Kazuaki Iwasaki)。他从小就受到邦艾斯泰作品的影响,对天文和绘画的追求极为刻苦,自己磨制了数十架天文望远镜,光是镜面就有六十多枚,他的口径达42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在日本天文爱好者自制的望远镜中是很有名的,他还在家中建立了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天文台。在绘画方面,他的喷绘太空作品震惊日本画坛,其画面细致精密,一丝不苟。他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天体探测成果进行精确描绘,作品追求尽善尽美,将太空世界尽可能地理想化。色彩艳丽、华美,使寂静的太空一片灿烂如诗,极具浪漫主义风格。他出版过多部画册。1981年他的国际合作巨型太空美术画集《宇宙美景》在美国出版。同年日文本也在日本出版。此画册由科学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撰写文字说明,天文学家兼科学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rgan)作序。其版本之豪华,印刷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在当时世界太空美术画集中是空前的。现在,以展出他自己作品的他的私人“宇宙美术馆”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前去参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太空艺术专题私人展馆(图21-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两位太空美术新星,年轻的太空美术画家沼泽茂美(Shigemi Numazawa)和加贺谷穰(Kagaya)。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画面十分精细。但是画风并不相同,可以说是用当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太空画家。他们的作品时代感极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对飞行器、空间站、飞船内部控制舱室的设计达到很高的水平(图23-24)。沼泽茂美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太空美术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天体摄影家,他的天体摄影作品取材广泛,与他的绘画一样精致迷人。1993年,他的作品专集《宇宙----遥远的诱惑》问世,收入了近400幅绘画作品,上百幅摄影作品,以及大量天文台和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精美天体图片。是一本观赏性很强的画册。加贺谷穰则使用电脑进行绘画制作,将星座的古典神话传说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成为他独具特色的风格,作品色彩亮丽,极富装饰性(图25-26)。 太空美术作为新时代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其作品既反映太空时代的科学成就,又反映人类对自身现在及将来进入太空世界的各种思考,并且加以深刻的揭示。太空美术是人类探索和征服太空的史诗和组画。美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画家哈特曼(W.K.Hartmann)自豪地写道:“在科学技术的力量到达之前,我们已经到达了那些星球世界。”(图13-14)我国太空美术的倡导者——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征服太空的美术”。 最早将太空美术有计划、有系统的介绍到中国的人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专家李元先生。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受到邦艾斯泰太空绘画的影响后就一直致力于太空美术的引进、收藏、评论和普及,至今已60多年。1957年北京天文馆新建落成的开幕式上,他就请艺术家将他精心收藏的外国太空美术作品进行仿绘复制并悬挂于天文馆中,这是中国最早的太空美术画展。1984年,由李元先生牵头,联合美日太空画家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太空美术大展,且在全国十多座大中城市巡回展出,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最大规模的太空美术引进宣传活动。今天,随着科学普及的深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太空美术已被大众逐渐接受和认同,中国太空美术的原创作品也已起步并越来越多起来,李元先生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太空美术的奠基人。 太空美术的题材领域十分丰富,有以建立在科学研究且完全遵守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太空科学美术;也有以科学幻想为主的具有预测和前瞻性的太空科幻美术;还有以纯幻想为主,表现抽象的太空世界以及人的内心境界,潜意识的太空幻想美术。 太空科学美术又可称为太空现实美术,一方面它完全展现的是太空真实景色,如月面、火星风光、宇航员驾驶飞船、在太空修理卫星、空间行走等等,另一方面又根据科学探测的数据、图片等加以综合,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宇宙天体的风貌(如遥远行星上空、星云、星团、双星等),惟妙惟肖。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原理的形象化描绘,有些作品虽具有一定的科幻性,但它基本上是接近现实的,仍忠实于自然。一些画家运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来进行精确描绘,使之带有高度的理性化色彩。 太空科幻美术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以太空为题材的科幻美术。它主要描绘人类未来的各种太空活动及太空壮举,因为具有预测性,所以其描绘的世界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但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太空科幻美术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可能的未来进行试验,从而使人们关注“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主题,将各种可能潜在的危险给予警示。如描绘小行星对地球的碰撞,地球环境被毁,对其它天体的破坏,星球大战等等。这些虽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不失为对未来的警醒。 太空幻想美术是以太空为题材进行纯幻想描写的美术。其本身没有科学内涵,作者只是借助太空世界来表达其它方面的寓意。如一些以太空为背景的广告,宣传画以及纯粹表现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象征性、抽象绘画等等,这些又可看做是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太空美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表现精神的无序与跳越,它可以抛开一切理性的束缚,尽情表达作者的各种情感、思想。而科学幻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是有序的、逻辑的。两者虽有很大不同但相互之间的启示,借鉴作用还是十分紧密的。 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反映时代脉搏。今天,人类文明已进入前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纵览当代中国画坛所反映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在科技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之中的今天,艺术却显得异常的迟钝,无论绘画展览或是画册内容,那些古树古庙、陶瓷器皿、茅屋农舍等等充斥满眼,一片田园牧歌,作者们对那些渐已逝去的农业文化留恋不己。这些不能不说我们一些作者头脑中的时代观念还极为滞后,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还需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现代太空美术、科幻美术早已进入信息社会、太空时代。画家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与科技密切联系的各种状况进行了许多精细的描绘与反映。这些并不是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暇想,而是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的未来探索。那些绘画中所描绘的未来机械、未来交通工具、未来建筑、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等对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参考作用。近年来国外的诸多科幻影片风靡世界,也在国内掀起一次次热潮,如:《星球大战》、《火星任务》、《天地大冲撞》、《阿凡达》等等,这些影片的太空场景设计无不建立在百年来世界太空美术的创作成果基础之上,精美绝伦的太空景色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现代化的步伐,我们的美术工作者、美术设计人员应多接触太空美术、科幻美术,多了解,多参与相关的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反映现实,甚至超越现实,让更多的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倾心感受、深入领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片崭新天地。 随着人类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太空美术必将在新的世纪中成为人类科学与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一环。由此我想:中国载人航天实验飞船已成功地实现了飞行,21世纪,中华民族将全面走向太空,古代常娥奔月、敦煌飞天的艺术精灵定将在新世纪的中国太空美术中重现! 那么,在将来,或是更加遥远的未来,在月球、火星或土卫六等其它星球世界中生活并成长起来的画家们,他们的环境就是太空,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太空美术!
本文先后被引用于: 《科幻世界》杂志内刊《异度空间》1999年1期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项目《宇宙在召唤--世界太空美术作品鉴赏》经典画册 2007年3月 |
01
02
03
04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05
06
其它文章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7年12月 ★ 《我与李元老师》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6年7月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5年9月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4年8月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4年5月 发表于 LAMOST宇宙驿站 2012年11月 发表于 《航天员》 2012年2月 发表于 《天文爱好者》 2011年4月 ★ 《昔日重现》 发表于 《天文爱好者》 2008年7月 发表于 《天文爱好者》 2007年2月 发表于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 2004年12月14日 |